1、生理性黄疸
①足月儿在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2周内消退。黄疸的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部、颈、巩膜亦可查见,然后遍及躯干及四肢,粪便都呈黄色,一般无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其增高的生理范围随日龄而异,脐血血清总胆红素<42.7umol/L(2.5mg/dl),24小时内<102.6umol/L(6mg/dl),48小时内<153.9umol/L(9mg/dl),72小时以内及以后<220.6umol/L(12.9mg/dl)。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20.6umol/L(12.9mg/dl)。
②早产儿黄疸多发生在生后3-5天,5-7天达高峰,最长可延迟3-4周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7umol/L(15mg/dl)。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视为病理性黄疸。
①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
②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0.6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③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每日上升>85.5umol/L(5mg/dl)。
④黄疸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退而复现: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2umol/L(2mg/dl)。
3、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疾病
①新生儿溶血症ABO系统和Rh系统血型不合引起者最多见。
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②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新生儿A型或B型多见。
③Rh血型不合:Rh血型有六种抗原(C、c、D、d、E、e),具有D抗原者为阳性,汉族人99.66%Rh阳性。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Rh阳性胎儿。Rh溶血病症状较重,ABO溶血病病情较轻。
4、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甘酶的活性较牛奶明显增高使肠道中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及吸收增加所致。一般于母乳喂养后4-5天出现黄疸,持续升高,2-3周达高峰,1-4个月逐渐消退。患儿一般状态良好,停喂母乳2-4天黄疸明显下降,若不下降应排除此病因。
5、先天性胆道闭锁生后1-3周黄疸逐渐加重,皮肤呈黄绿色,肝脏进行性增大,质硬,光滑,粪便呈灰白色(陶土色)。以结合性胆红素增加为主,肝功能异常,B超检查可协助诊断。如不及时治疗3-4个月后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6、新生儿肝炎以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一般黄疸于
生后2-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伴畏寒、体重不增、大便色浅、尿色深黄、肝脾肿大。以结合性胆红素增高为主,伴肝功能异常。
7、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黄疸于1周内出现,或黄疸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并伴全身中毒症状,有感染病灶,以脐炎、皮肤脓疱疮引起最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