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国庆假期,3岁的小明仅返园3天,就出现低热、口腔疱疹症状,随后手心、脚底冒出红色小疹。经医院检查,小明被确诊为手足口病,这一情况也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让家长更科学地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医师邢秋悦,为大家详细讲解相关要点,助力孩子健康度过高发期。
问:该如何识别呢?
答:首先,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孩子高发,当孩子手脚、口周、臀部见小红疹或者是水疱,嘴里见有疱疹,有些孩子还伴有发热,不愿吃东西,流口水变多,就要警惕可能是手足口病。
问:需要怎么处理?
答:若孩子出现咽痛明显时,可以吃温凉的流食(牛奶、豆浆、粥、酸奶等),少量多次,保证饮水量。若伴有38.5℃以上的发热,可以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保持皮肤清洁,衣着宽松,避免疱疹破溃后感染。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问:何时需要就医?
答:持续高热3天、精神差、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需立即就诊。
问:如何做好预防?
答:6月龄-5岁的儿童,尽早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概率;同时,做好个人卫生,特别是手卫生,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手口传播,勤洗手,孩子接触的玩具、用品定期清洁剂消毒。
问:什么时候可以正常复学?
答:手足口病隔离器需要两周,一般是从出现症状(皮疹、发热)开始算,通常疱疹结痂后可正常复学。
手足口病的特点
传播速度快: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人员密集,病毒可通过接触患儿的污染物(如玩具、餐具)或飞沫快速扩散,容易造成聚集性感染。
症状易识别:发病后常先出现低热、口腔疱疹,随后手、足、口等部位会出现红色小疹或疱疹,家长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及时发现异常。
病毒存活久:该病毒在环境中能存活数周,若不做好防护,可能持续存在传播风险。
家长必做的防护与应对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孩子手、足、口出现皮疹或疱疹,无论是否伴随发热,都应立即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日常预防:提前做好防护是阻断传播链的关键。督促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饭前便后;定期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及家中公共区域;保持室内每日通风,降低病毒残留风险;尽量减少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科学预防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关键,手足口病虽进入高发季,但只要提前行动,就能有效防控。从勤洗手、常消毒的细节做起,为孩子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让家长安心,孩子自在。



















